2024年08月28日-08月30日   中国 ·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
联系我们 Language:

【行业研究】消费电子行业悲观预期已充分释放

2021-10-18 13:55

消费电子行业自年初开始回调,市场表现显著弱于半导体、被动元件、光 学光电子等电子行业其他细分领域,是电子行业目前基本未涨的板块,主要源 于市场对行业有两方面担忧,一方面,国内智能手机渗透率已从2012年的55.4% 上升至 2020 年的 97.4%,同时,伴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进步和 4G 手机创新周 期逐步减弱,用户换机周期逐步拉长,国内手机出货量下滑,同时,由于 iPhone 12mini 机型的显示屏和电池容量较低,手机销量低于预期,市场对 2021 年手 机出货量增速仍旧保持相对谨慎;另一方面,国内苹果产业链供应商企业对苹 果公司话语权普遍较弱,欧菲光被剔除苹果供应链后,市场对苹果订单转移较 为担忧,从而导致行业估值中枢整体下移。



目前利空压制因素已现边际缓解。由于去年国内疫情阶段性缓和后报复性 消费带来的高基数影响,2021 年二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幅下降 26.89%, 自 7 月以来,高基数影响已经消除,7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28.59%。从 历史数据看,新机发布前一般为行业淡季,在苹果与华为 9 月份新机发布预期 下,8 月份国内手机出货量 2430.6 万部,同比下降 9.7%,环比降低 15.24%。 但考虑到 iPhone 新机发布时间差异因素,华为与苹果去年受疫情影响新机均延迟在 10 月,相较于去年 9 月份出货量数据,2021 年 8 月国内手机 出货量增长 4.17%,国内手机出货量仍处增长趋势。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 年 1-8 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 2.27 亿部,同比增长 12.3%,其中,5G 手机 出货量 1.68 亿部,同比增长 79.7%,成为手机销量驱动力。此外,自 欧菲光被苹果剔除产业链后,并没有呈现进一步蔓延迹象,同时,立讯精密荣 获 iPhone 13pro 订单,歌尔股份在苹果 TWS领域的份额不断提升, 消费电子产业链龙头与苹果的合作仍在进一步深入,行业或迎来估值修复。



行业估值中枢趋于稳定,悲观预期已经充分释放,行业对比渐具优势。从 估值方面看,消费电子行业本轮较高位跌幅最高达 31.18%,整体估值水平由 70 倍左右下降至 40-50 倍,下降幅度达 30%-40%。自 3 月份以来,行业估值始 终保持在 40-50 倍左右,市场估值中枢趋于稳定,悲观预期得到充分释放。截 至 2021 年 10 月 14 日,消费电子(中信)行业 PE(TTM)为 44.82 倍,位于近 五年市盈率 24.39%分位,已经处于 2020 年以来的估值底部水平。行业对比来 看,消费电子估值水平显著低于电子板块其他细分领域,且较传媒、计算机等 TMT 行业具有较大估值优势。同时,与医药和食品饮料板块相比,二者 PE(TTM) 分别为 46.25 倍、45.70 倍,整体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为近五年估值分位的 68.67%、78.78%,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处于低位,且渐具行业估值优势。



1.2 公募持仓处于低位,二季度增配显著,不宜继续悲观



从公募基金历史重仓持股比例来看,公募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在去年三季度 达到顶点,在行业悲观预期下,历经 2020Q4 和 2021Q1 两个季度基金持仓减配 后,基金重仓持股比例由 2.36%降至 1.03%,降幅超过 50%,处于历史低位。行 业悲观情绪得以充分释放后,自二季度以来,公募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开始触底 反弹,二季度基金重仓比例由 1.03%提升至 1.31%,小幅提高 0.28 个百分点, 行业配置开始提升,未来不宜继续悲观。



行业对比来看,消费电子行业是公募基金二季度增配的主要方向之一。从 二季度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变动来看,公募基金增配的主要方向为新能源、医药、 纺织服装和消费电子,二季度持仓比例分别为 11.32%、8.05%、0.71%、1.31%, 公募基金增配比例分别为 3.08%、0.71%、0.39%、0.28%。相较于其他行业,消 费电子行业增配比例尚小,基金重仓比例整体仍处于低位,距离历史高位还有 较大增配空间。



小结:市场对消费电子行业的担忧主要为苹果订单转移和下游需求疲软导 致销量低于预期,目前,行业利空压制因素已现边际改善迹象,手机销量开始 回升,供应商被剔除苹果产业链的事件也并没有进一步蔓延,且部分龙头与苹 果的合作还在进一步深入。同时,市场对行业的悲观预期已经充分释放,目前 行业处于低位,估值中枢趋于稳定,行业对比估值性价比凸显,公募持仓虽仍 处低位,但二季度已有增配趋势,未来不宜继续悲观。



2. 基本盘逐步企稳,智能手机结构性市场机会显现



2.1 智能手机步入存量时代,美国制裁下市场竞争格局剧变



智能手机已步入存量市场,美国制裁下竞争格局剧变,部分领域市场机会 仍在。智能手机是消费电子基本盘,在历经 2014-2016 年的行业大爆发后,随 着智能手机技术的进步和 4G 手机创新周期逐步减弱,用户换机周期逐步拉长, 国内手机出货量于 2017 年触顶,行业已历经三年的销量下滑,在疫情的影响 下,2020 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仅 3.08 亿部,同比降低 20.82%,行业陷入阶段性 低谷。从渗透率方面看,国内智能手机渗透率已至 97.4%,上升空间已经非常 有限,智能手机行业将步入存量市场。但是,在存量市场下,美国科技制裁导 致全球手机市场竞争格局剧变,此消彼长下行业亮点仍在。一方面,小米通过 承接华为失去的部分市场份额及海外扩张策略,手机出货量持续创出新高;另 一方面,荣耀已从华为完全独立,上游供应链厂商已基本全面恢复供货,荣耀 手机已进入复苏快车道。



美国制裁下全球智能手机竞争格局发生巨变。自华为于 2020 年第二季度 遭遇美国芯片制裁后,芯片短缺导致其智能手机出货量自 2020Q3 以来出现断 崖式下滑。根据 IDC 数据,华为手机 2020Q3 全球市场份额一度达到 20.0%,随 后便不断下跌,至 2021 年二季度,华为手机市占率仅为 2.8%,跌出世界前五 之列,空出的高端手机市场绝大部分被苹果占据,成为高端手机市场最大赢家, 2020Q3 全球市占率一度达到 23.4%,比 2019 年同期高出 3.5 个百分点。



在中低端机领域,小米通过小米+红米双品牌分层战略,小米品牌主攻中 高端市场,并顺势推出 Mi 11 pro,Mi ultra 与 MIX fold 三款机型,主攻 3000 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抢占部分华为高端机市场。红米则聚焦中低端市场,走性 价比路线,与 vivo、OPPO 等国产品牌手机厂商一起瓜分华为中低端机市场。 目前,小米双品牌策略成果显著助推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21 年二季度在全球 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 0.53 亿部,同比增长 86.8%,全球市占率达到 16.7%, 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同时,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由 2020 年第二季度的 10.3%上升至 2021 年第二季度的 16.8%,国内排名也由第四 位上升至第三位,在主要厂商中增长速度最快。



荣耀手机完全独立后手机出货量开始持续复苏。自手机芯片断供后,华为 开始剥离荣耀品牌以求“断臂求生”,目前,荣耀已从华为完全独立,二季度 受制于受芯片荒影响,手机出货量的复苏态势被打断,而 5 月份以来,荣耀与 高通达成战略合作,并于 6 月份推出了基于骁龙芯片自主开发的首款高端产品 荣耀 50 系列。目前,上游供应链厂商已基本全面恢复对荣耀的供货,荣耀手机已进入复苏快车道。其中,荣耀手机 5 月份的销量增长了 39%,6 月份增长 了 27%,7 月份国内销量更是达到达 400 万部,市场份额也从 1 月份谷底的 3% 反超至国内第三的 9.5%。根据 IDC 数据,荣耀手机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重回第 五,2021Q2 国内市占率达到了 8.9%,未来荣耀手机的持续复苏将成为市场的 一大主线。



2.2 微创新时代下,iPhone 新机“加量不加价”拉动产业 链进入备货旺季



智能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微创新的时代。乔布斯通过 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 机,并通过优异的产品性能牢牢抓住消费,成为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当之无愧的 龙头厂商。但随着智能手机近十年来的技术发展,来自硬件性能、操作系统等 的创新逐渐放缓,各主流手机厂商推出的旗舰机型的各种性能参数也已经非常 逼近,行业逐渐进入了微创新时代。在性能差异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外观设计 和产品性价比将日益凸显。9 月 15 日凌晨 1 点,苹果发布了 iPhone13 系列新 机,新款 iPhone13 共有 iPhone 13 mini、iPhone 13、iPhone 13 Pro 和 iPhone 13 Pro Max 四个系列,在新机型微创新下通过降价大幅提升性价比,预售效果 较好,拉动产业链进入传统备货旺季。



iPhone 13 创新升级整体符合预期。硬件配置方面,iPhone 13 系列全系 搭载5nm A15 仿生芯片,内部拥有超过150亿颗晶体管,CPU运行速度提升50%, GPU 运行速度提升 30%。在外观上,新款 iPhone 在面容识别区域进行了相对应 的改进,空间占用有进一步的减少,使得这四款机型的刘海均减少了 20%的占 用面积。屏幕方面,iPhone 13 Pro 支持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技术,可支持 120Hz,能够更流畅显示屏幕内容。续航能力也有大幅提升,iPhone 13 mini、iPhone 13 Pro 电池续航比上代长 1.5 小时,iPhone 13、iPhone 13 Pro Max 续航比上代长 2.5 小时。



摄像头方面,iPhone 13 采用全新超广角镜 头、和光圈。但整体上看,相比于过往产品,iPhone 13 创新性升级 并不大,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目前市场对苹果 2022 年即将发布的 iPhone 14有较多期待,新款高端版 iPhone14 将取消刘海,采用屏下 Face ID,采用前置摄像头,甚至有望扩大至 2022 年新款 iPhone 全部机型,同时苹果有望于 2023 年推出首款可折叠智能手机,iPhone 新仍存在一定的创新预期。



iPhone13 全系“加量不加价”大超预期,微创新背景下将显著提升新机 性价比。新款 iPhone 售价方面,iPhone 13 mini 国行起售价为 5199 元(128G), iPhone 13起售价为 5999元(128G),iPhone 13 pro国行起售价为7999元(128G), iPhone Pro Max 起售价为 8999(128G)。相较于 iPhone 12 系列,iPhone 13 mini、 iPhone 13、iPhone 13 Pro 和 iPhone 13 Pro Max 四个系列起售价分别降低 了 300 元、300 元、500 元、300 元。而对比同内存机型降价幅度更大,128G 内存不同机型方面降价幅度在 800-1300 元,256G 内存不同机型方面降价幅度 在 800-2300 元,整体降价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在新机微创新背景下,将显著 提升 iPhone 13 性价比。



产业链已进入拉货旺季,新机发布有望带动 iPhone 全年整体出货量将达 到 2.3 亿部。目前,苹果新品备货积极,产业链已经进入传统旺季。根据台积 电 8 月份月度数据,受益于苹果新款 iPhone 机型进入拉货旺季,其 8 月营收 1374.3 亿新台币,环比增长 10.3%,同比增长 11.8%,为同期单月历史新高, 验证产业链高景气逻辑。根据 iPhone13 系列手机预售情况看,iPhone13 全系 手机预售一分钟左右时间苹果官网及各大电商平台全部售罄,iPhone 13 Pro 和 iPhone 13 Pro Max 两款新机线上预定的到货日期在 10 月 29 日- 11 月 5 日期间,超出市场预期,预计 2021 年新 iPhone 出货量将达到 0.85-0.9 亿部, 带动 iPhone 整体出货量达到 2.2-2.23 亿部,同比增长约 13%。



小结:智能手机是消费电子行业基本盘,历经三年销量下滑后,2021 年行 业同比增速已经转正,未来在存量市场和微创新时代,此消彼长下行业仍存在 结构性机会。一方面,美国制裁下全球手机市场竞争格局剧变,小米凭借双品 牌分层策略大获成功,全球市占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荣耀完全独立后,手 机出货量快速提升,产业链供货持续恢复。同时,iPhone13 系列新机“加量不 加价”大超市场预期,微创新背景下将显著提升新机性价比,目前,苹果产业 链已经进入拉货旺季,在“一机难求”销量火爆下,智能手机市场或延续复苏 态势。



3.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有效补充,提供行业增长驱动力



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智能手机的有效补充,为消费电子行业提供增长动 力。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见顶,市场空间已经接近饱和,全球智能手机逐渐步 入微创新时代,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智能手机的有效补充,成为智能终端产 品创新的主力,为消费电子行业提供增量市场。近年来,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 市场增长非常迅速,20162020 年市场规模由 175.2 亿元增长至 632.2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 37.8%,预计 2025 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441.6 亿元, 20212025 五年复合增速为 17.9%。目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主要形态为无线 耳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三者市场占比合计超 95%,并以无线耳机为主, 市场占比约 50.7%。同时,自去年以来,在 Facebook 爆款 Oculus Quest 2 的 带动下,VR 产品呈爆发之势,未来有望成为消费电子行业最大的增长点。



3.1 TWS 出货量增速放缓,低渗透率下安卓系成长空间可期



TWS 耳机在历经行业爆发期后,产品出货量增速开始有所放缓,行业低渗 透率下未来成长空间仍旧可期。作为可穿戴设备市场最大的品类,苹果公司于 2016 年推出了其第一代无线耳机产品,AirPods 重新定义了耳机,TWS 耳机开 始从手机配件晋升为独立的智能终端产品,迅速掀起了TWS行业热潮。2019年, 苹果发布支持主动降噪的 AirPods Pro,全球出货量近 6000 万副,引爆 TWS 耳 机产品热潮。随后,华为、小米以及传统耳机厂商纷纷跟进,推出自家 TWS 降 噪耳机,TWS 耳机迎来井喷态势。



TWS 耳机下沉趋势明显,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安卓系 TWS 耳机渗透率仍处 于低位,将成为市场主要增长点。无线耳机在经历了 2017-2019 年的大爆发时 代后,2020 年以来,受国内品牌厂商快速,苹果 TWS 耳机份额受到挤,带动行业增速开始放缓。根据 Canalys 最新数据显示,2021 年第二季度全 球 TWS 耳机整体出货 5830 万台,增长率降至 6.4%,创三年以来新低。2021 年 第二季度,全球个人智能音频市场出货量达 9980 万台,整体增长 4.7%。



其中, 作为无线耳机的主力品种,AirPods TWS 耳机设备出货量在 2021 年第二季度首 次经历了下滑,2021Q2 苹果 TWS 耳机出货量为 1500 万台,同比下降了 25.7%, 预计 2021 年 AirPods 系列的产量将由 1.1 亿部降低至 7500 万8500 万之间, 成为 TWS出货量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但是,从渗透率方面看,根据 IDC 数据,全球 TWS 无线耳机渗透率由 2016 年的 0.62%快速提升至 18.20%,行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细分来看,虽然苹果手机 AirPods 渗透率已超 50%, 但安卓系手机 TWS 耳机渗透率仍不足 20%,未来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在安卓无线耳机的带动下,行业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 TWS 耳机行业参与者众多,除了传统专业音频厂商外,手机品牌厂商 如华为、小米、三星等均已发布自己品牌的无线耳机产品,同时,低端白牌厂的进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但整体看,苹果 AirPods TWS 耳机仍是市场 最主流产品,2021Q2 市占率为 26.5%,占据高端市场绝对优势。而国内 TWS 无 线耳机厂商以更低的售价持续抢占苹果的市场份额,在中低端领域占据较大势,其中,小米是国内 TWS 无线耳机龙头厂商,2021Q2 出货量达 530 万部,全 球市占率为 9.1%,仅次于苹果 AirPods。



未来随着安卓系 TWS 耳机渗透率进一 步提升,国产厂商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成为无线耳机行业主要驱动因素。 另一方面,TWS 耳机尚处用户习惯培育后期,白牌厂商通过低价策略快速抢占 低端市场,但该趋势并不可持续,品牌厂商拥有更好的品牌效应和研发投入, 随着成本不断下降,品牌厂商将持续推出更多功能、更具性价比的新品,白牌 厂商市场份额将不断被压缩,安卓TWS 耳机有望填补空出的低端市场。



此外,相较于智能手机而言,TWS 耳机单价相对较低,产品平均寿命周期 小于 2 年,低于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产品迭代频率更高,未来 TWS 耳机的出 货量将大概率高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时,手机全面屏化已成趋势,接口和物 理按键不断减少,3.5mm 耳机接口有望取消,有线耳机市场将快速缩减,最终 仅存在于部分小众市场,TWS 耳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未来随着 TWS 耳机步 入成熟期,苹果和安卓系 TWS 的比例应与 iPhone 手机和安卓手机的比例相当,约为 1:6。根据 Canalys 预测,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 14 亿部, 保守假设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不再增长,2025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与 2021 年相当,TWS 耳机渗透率达到 100%,市场上 iPhone 手机和安卓手机的比 例维持不变,则安卓系 TWS 耳机出货量将达 12 亿副,相较于 2020 年 1.43 亿 副出货量,安卓系 TWS 出货量未来增长空间超 7 倍。



3.2 智能手表渗透率处于低位,行业仍在高速增长阶段



智能手环市场逐渐萎缩,智能手表将成腕带主力设备,带动全球可穿戴腕 带设备市场保持中高速增长。腕带设备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另一个核心品类,主 要包括智能手表和手环,2020 年第四季度,腕带手表的出货量首次超过智能 手环,至 2021 年二季度,腕带手表出货量已占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的 62%。2020 年第四季度开始,智能手环出货量开始减少,下滑趋势已延续至 2021 年第二季度,2021Q2 出货量骤降 23.8%至 1550 万只,智能手环市场已呈逐渐 萎缩之势。但是,腕带手表出货量仍保持高增长态势,2021Q2 基础手表和智能 手表的出货量达到了 2540 万只,大幅增长 37.9%,部分抵消了智能手环市场下 滑的颓势,带动 2021Q2 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同比增长 5.6%,出货量达到 4090 万只。



智能手表渗透率处于低位,行业仍在高速增长阶段,未来成长空间大。自 2015 年 Apple Watch 问世以来,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根据旭日 大数据,2021H1 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超过 8600 万只,同比增长 32%,市值达 到 1300 亿元,智能手表行业仍处于快速增长期,预计 2021 年全球智能手表出 货量将达到 2.39 亿只,2022 年将达到 3.65 亿只。从渗透率方面看,截至 2020 年底,全球智能手表保有量累计达到约 6.16 亿只,相较于智能手机 60 亿部的 保有量来说,目前渗透率仅达到 10.26%。而对比来看,美国 iPhone 用户的 Apple Watch 渗透率相对较高,已经达到 35%,而全球 iPhone 用户中佩戴 Apple Watch 的比例只有约 10%,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此外,智能手表除了日常的通话和社交功能外,健康监测一直是消费者关 注的热点,目前主流智能手表除了具备心率、血压、速度、距离、睡眠等监测 功能外,越来越具备专业化医疗器械的水准,血氧检测、心电图等监测功能备 受市场期待。目前苹果公司的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华为也于近期拿到了广东药监局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正式批准生产的许可证, 受托人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潍坊京为高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华为首款可 以测量血压的智能手表目前已通过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有望在年底前正式上市, 未来有望带动智能手表渗透率快速提升。



作为消费电子标杆性企业,自第一代 Apple Watch 发布以来,苹果继续引 领全球腕带手表市场,Apple Watch 始终占据全球第一的宝座,全球出货量由 2015 年的 1162.75 万部增长至 2020 年 3650.81 万部,其中 2020 年同比增速达 到 38.66%,2021Q2 全球市占率达到 31.1%。目前,在国内厂商中,华为受美国 制裁限制智能手表出货量大幅减少,而小米智能手表产品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2021Q2 全球市占率达到 5.7%,智能手表出货量由 2020Q2 的 40 万只增长至 2021Q2 的 150 万只,同比增长超 270%,是增速最快的品牌厂商。



3.3 VR 复苏趋势已现,行业奇点即将来临



产业低谷已过,VR 行业强势复苏具备可持续性。2018 年以来,随着硬件 设备核心技术的革新,高刷率和分辨率解决了眩晕和纱窗效应的问题,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初步解决,头部厂商 VR 产品迭代速度加快,VR 产业逐渐走出 低谷。与 2012-2016 年行业爆发期有显著不同,本轮复苏主要由硬件性能提升 和 VR 内容不断丰富共同驱动,VR 行业已经逐步形成了“用户增加-设备开发商 /内容开发者收入提高-设备体验感上升/内容持续丰富-用户持续增加”的良性 循环,本轮复苏具有较强可持续性。同时,随着 Facebook 爆款 Oculus Quest 2 的问世,极大的拉动了硬件设备出货量的快速增长,2021 年 Oculus Quest 2 全年销量有望达到 500-900 万台,有望带动全球 VR 设备出货量突破 1000 万, 行业奇点即将到来。



目前,相较于我们上份报告,行业有以下两点变动值得关注:



一是,行业历经短暂降温后,字节跳动入局驱动行业热度再起,外延并购 或成市场短期驱动因素。但中长期来看,优秀的 VR 产品的迭代升级是行业长 期驱动逻辑,尤其是索尼 PS VR 2 以及苹果消费级产品的推出未来有望成为引 爆 VR 市场的驱动因素。



2021 年 6 月以来,行业本轮复苏的增长预期整体有所降低,但中长期增长 逻辑不变。随着歌尔股份二季度 VR 代工业务超预期以及字节跳动收购 Pico 等 事件影响,VR 市场关注度已开始迅速回升。Pico 是国内 VR 设备厂商龙头厂商, 全球排名第五,市场占有率约 4%,根据 IDC 数据,Pico 在 2020 年国内 VR 一 体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中第四季度市场份额为 57.8%,2021 年一季度市场 份额也达到了 41%,字节跳动通过收购 Pico 可以弥补其在硬件领域的布局的缺 失,以实现软硬件结合,未来有望达到“Facebook+Oculus”的效果。而对于 在本次收购中落榜的腾讯,在 VR 游戏方面的布局已有加快之势,今年以来已 收购多家 VR 游戏公司,而对于在硬件领域的缺失,有望成为其未来布局的重 点。可以预见,在字节跳动收购 Pico 的示范效应下,其他互联网巨头有望纷 纷效仿,未来行业并购行为必将加速,外延并购或成市场短期情绪驱动因素。



从产品端看,索尼于 2016 年 10 月发布第一款 VR 设备 PS VR,产品价格仅 399 美元,具备非常优秀的用户体验效果,产品发布五年后仍是最受用户喜欢 的 VR 产品之一,2020 年四季度 PS VR 销量仅次于 Oculus Quest 2,全球排名 第二。自 2017行业进入冷静期以来,索尼对新品的推出较为谨慎,PS VR 2 迟迟未能发布。根据彭博社文章,索尼计划在 2022年底的假日季推出 PlayStation VR 2,未来有望延续 PS VR 的辉煌业绩。



国内方面,国内 VR备龙头企业 Pico 于 5 月份发布了旗下最新款旗舰 VR 一体机 Pico Neo 3,自上 市以来,Pico Neo 3 凭借其优秀的产品综合性能及高质量的团队支持,当前 Pico 平台已上线品质 6DoF 游戏及应用 130 余款,年底预计平台可玩内容将达 200+款。作为消费电子标杆性企业,VR/AR 有望成为苹果 CEO 库克卸任前着重 推出的硬件新品。自 2015 年 2的第一份 VR/AR 相关专利被曝光后,前苹果 VR/AR 技术专利储备丰厚,3 款 AR/VR 芯片设计已经完成,正在准备,消费级产品有望于 2022 年推出,将成为VR 市场的驱动因素。



二是,元宇宙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资本加持下市场关注度快速升温,VR 设备作为流量入口有望率先受益。 元宇宙(Metaverse)概念起源于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于 1992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它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但 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永远在线的虚拟世界。目前, 元宇宙已经历经了从小说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社交的发展历程。继《头号玩家》 将元宇宙元素带入了影视作品后,《失控玩家》再现“自由城”。从 Facebook 于 2017 年发布了第一款 VR 社交应用《Space》,开始为玩家提供互动小游戏场 景后,2019 年发布全新的 VR 社交平台《Facebook Horizon》,用户可以在 《Horizon》里使用定制化 VR 化身与其他人聊天。从 2020 年《堡垒之夜》的虚拟演唱会,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我的世界》中举办虚拟毕业典礼,以 及 Facebook 于 8 月份发布的元宇宙 VR 虚拟会议室,元宇宙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的边界不断拓展,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



2021 年 3 月,元宇宙第一股 robox 于美股上市,市值一度近 500 亿美元, 成为引发市场关注的导火索。目前,Facebook 是互联网巨头中第一个宣布 All in 元宇宙的公司,扎克伯格称 Metaverse 为“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并承诺 未来五年内将 Facebook 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转变为一家 Metaverse 公司。国 内方面,字节跳动以 90 亿元收购 Pico,开启国内元宇宙布局浪潮。去年底, 腾讯 CEO 马化腾提出“全真互联网”的概念,并于 9 月 3 日申请注册了“王者 元宇宙”、“天美元宇宙”等商标,未来随着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逐步入 局,元宇宙行业并购事件有望加速涌现。VR 硬件设备是元宇宙的“入口”,也 是互联网巨头元宇宙布局中缺失的部分,未来有望通过外延并购完善硬件+内 容的布局,VR 设备将成为巨头争相抢占的制高点。



国内厂商已完成全产业链布局,且代工领域比较优势明显。从 VR 全产业 链来看,国内厂商已拥有完整的布局,但优势主要集中在硬件领域,软件领域 则主要被海外厂商控制。目前,国内 VR 整机设备厂商已拥有一定实力,Pico 头显全球出货量位列前三,大朋(DPVR )与华为也都有 C 端消费级产品推出, 但与 Oculus 和索尼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在代工和零部件细分领域,国 产厂商则拥有明显比较优势。



代工方面,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链公司拥有良好的 手机及智能可穿戴电子代工基础,VR 领域布局也相对比较早,目前歌尔股份一 家独大,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歌尔股份自 2016 年起服务于索尼、Oculus、三 星等厂商,独家提供索尼 PS VR、Oculus 的 VR 头显,在 VR 组装业务市场占有超过 50%,是全球 AR/VR 产品组装龙头企业。芯片方面,目前国内自产的 VR 芯片主要包括瑞芯微 Rockchip 和全志 H8,在中低端市场拥有一定市场份额。



高端芯片方面,华为于 2020 年 5 月发布 XR 芯片平台,推出首款支持 8K 解码 能力的 XR 芯片,但在美国制裁下代工仍旧受阻。在显示屏、光学、声学等零 部件领域,国内厂商借助在手机端积累的技术优势,在 VR 产业链中仍保有一 定的话语权,目前京东方已推出 VR/AR 用 Micro OLED 面板,光学镜片、声学 供应商水晶光电、舜宇光学、瑞声科技等也有 VR 产品推出,VR 产业爆发有望 为相关零部件厂商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小结: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智能手机的有效补充,目前渗透率尚低,行业增 长较快,为消费电子行业提供未来增长动力。TWS 出货量增速虽有所放缓,但 低渗透率下安卓系成长空间仍非常广阔。智能手表渗透率处于低位,行业仍在 高速增长阶段。VR 行业低谷已过,硬件性能提升叠加内容不断丰富下,行业强 势复苏具备可持续性,有望成为消费电子行业下一个爆款产品。短期来看,字 节跳动入局驱动行业热度再起,外延并购或成市场短期驱动因素。中长期来看, 优秀的 VR 产品的迭代升级是行业长期驱动逻辑,尤其是索尼 PS VR 2 以及苹 果消费级产品的相继推出未来有望成为引爆 VR 市场的驱动因素。同时,元宇 宙在资本加持下市场关注度快速升温,VR 设备作为流量入口有望率先受益。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